Quantcast
Channel: 和平堂主 卢英宏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

让小学生学神仙诗合适吗

$
0
0

神仙之诗不宜学

牧 童

[]吕 岩

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

归来饱饭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

 

因为笔者文革辍学曾在洞庭湖畔当过三年放牛娃,所以对这首《牧童》诗很感兴趣。我想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牧童模样,我想看看古代牧童的痛苦生活。正是有了在农村生活二十多年的艰苦痛苦经历,我对农村田园生活有一个基本概念:这里有简单古朴的民风,有如诗如画的风景,但绝对没有田园牧歌,也没有幸福的诗意。所谓诗意,是外在表象,是诗人的想当然。在农村生活还没有赶上或超过城市的过去和当下,任何讴歌田园风光和农民生活的诗作,我一律视之为粉饰矫情。

所以,这首诗出现“笛弄晚风”四字,我就极为反感。放牛的孩子,哪有会吹笛的?他们既无钱购买笛子,也没有师傅教他们吹笛,笛声从何而来?我牧牛时所接触的的放牛娃数以百计,没有一个有笛或吹过笛,现代社会尚且如此,一千多年前的唐代,难道还文明些艺术些?我们不排除农村有会吹笛的小孩,但此小孩一定不是牧童。我们也不否认农家小孩完全没有音乐细胞,但有也不是用高雅的笛声来表达,而是用天生的嗓子和歌喉,去唱山歌渔歌,甚至是唱带色的荤歌。牧童吹笛,是古代田园山水诗的一个经典图景,或许在西方有可能,但在东方,只能是我们心中的虚幻想象。

当我读到“不脱蓑衣卧月明”,哑然失笑。在我看来,诗人对蓑衣基本不了解。所谓蓑衣,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蓑草编织而成,厚厚的像外衣一样,穿在身上可以以遮风挡雨,一如后来的雨衣。经久耐用的蓑衣是用剥下来的一片片棕榈纤维制作的,蓑衣制成上衣模样,好穿且防上身淋雨,还有下裙,是用来防风雨打湿裤子的,穿蓑衣戴斗笠就可以遮雨防风。笔者是穿过蓑衣插过田放过牛的。蓑衣很粗糙,肯定不美观,穿在身上就是芒刺在背,很不舒服,时时有被刺的感觉。一般而言,只有春夏之际,雨水很多的季节,人们才会穿上蓑衣。穿上蓑衣,就意味着直立或弯腰,只有很累很累而又没下雨,才可用蓑衣下裙垫着屁股小憩。要是下大雨,人还必须背风而立,因为蓑衣前面挡雨功能差。牧牛时,是风里来,雨里去,蓑衣是必不可少的,穿上蓑衣后,你就只能站着,或躲在避风处,实在无处可躲就以牛为遮躲处,谁也不会去坐在牛背身上,那样裤子会湿漉漉的。把这些基本知识说完,我们就会看到诗中所写,与生活大相径庭:没有谁会穿着蓑衣吃饭,雨天露天吃饭没有可能,就是我们牧牛,也会脱掉蓑衣躲进牛棚吃饭;而放牛娃不脱蓑衣卧看明月,更是不可能,只要穿蓑衣,一定是在下雨,躺着刚好是淋雨。而淋雨时是没有月亮的,有月亮就不会有雨。就是月光如水,牧童也不会穿着蓑衣看月亮,只因那蓑衣穿着太不舒服。哪怕是没有衣服穿,蓑草制成的蓑衣也不能用来看月亮,只可用来遮丑。

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,一首名诗,如此破绽百出,怎么出名的?编者是怎么看中的?是看中了牧童这个儿童题材?还是看中和谐的农村风景?暂且放下,我得先去看看诗人的背景。吕岩,很陌生的诗人,然而,我一查询,吕岩就是谁都熟悉的吕洞宾,即著名的道教仙人,八仙之一、全真派北五祖之一,全真道祖师。他带的仙具是箫,他爱好的是酒,得道成仙之前是唐末诗人。有关他的传说,很多很多,他写的具有仙风神骨的还有那首著名的“朝游北海暮苍梧,袖里青蛇胆气粗。三醉岳阳人不识,朗吟飞过洞庭湖。”也让我们大开眼界。凡间谁有这等本事,早晨在地北,晚上到天南,纵贯几千里?更神奇的是随后还在中部洞庭湖出现。谁也没有的本事,神仙却能有。他是神仙,一只箫可以劈波斩浪过洞庭,还有什么不能做到呢?而他写诗则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。因为他写的是得道之景,是神仙下凡的生活。也只有他能如此写得道之诗,谁叫他是得道之人呢?

但那只是传说。不管怎样说,把一个传说神仙写的“神仙诗”给今天的小学生读,应该是不妥当的。编选者可能没有思考这类问题,显得很轻率很不负责任。


 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  游戏测试: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!!  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

Viewing all articles
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37

Trending Articles